第05版:社会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民摄影师”朱亚云

用镜头记录乡村之美

本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1月30日,商丘市第二届文艺百花奖颁奖典礼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农民摄影师”——夏邑县中峰乡文化站站长朱亚云凭着作品《隔离不住的关爱》荣获了一等奖。

  今年57岁的朱亚云虽然来自基层,但像这种摄影比赛,他经常参加,也经常获奖。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中,其作品《俺村的未来》获铜质收藏奖。

  1982年,朱亚云在兰州军区服兵役,对部队生活充满了热爱。正是这种热爱,让他萌生了记录下自己部队生活的想法。于是,他拿起了相机。

  1983年,朱亚云用自己一年的部队津贴,买了一部双镜头海鸥相机。从此,训练忙碌之余,许多战友经常看到朱亚云拿着相机,或站着,或趴着,快门总是在思考再三后按下。初学时,他把自己微薄的津贴全部投入到摄影中。也正是这种热爱和努力,让他拍出来的照片越来越美,他的名字出现在部队刊物上的频率越来越高。

  1997年,朱亚云退伍后返乡务农。每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村里的一草一木,就感觉“美得很”,必须记录下来。为了摄影生活两不误,朱亚云有了开照相馆的念头。退伍返乡务农半年后,他的乡村照相馆正式开张。

  虽然农忙时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朱亚云仍会抽空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事物。在他看来,农忙时的村庄很有活力,收割的、晾晒的……他创作的作品,以展示农村丰收的景象居多。

  看着自己拍出的一幅幅照片,朱亚云越看越喜欢,喜欢到每天琢磨着怎么将这种美分享出去。

  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渐渐地,朱亚云觉得参加摄影比赛是最直观的宣传方式。于是,他开始将作品投出去,参加各种比赛活动。

  “我家里有田地,照相馆里有相机,忙时务农,闲时摄影。”朱亚云的坚持,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1998年,他被招聘到夏邑县中峰乡人民政府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他的摄影特长从此得以影响更多人。

  尽管加入乡文化站,但要想帮更多的乡亲丰富文化生活,就需要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1998年,朱亚云加入夏邑县摄影家协会;2012年,加入商丘市摄影家协会;2014年,加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朱亚云与影友的交流逐渐增多,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对农村题材的人文纪实摄影越来越有感觉,获奖作品也越来越多。

  2012年11月26日,在夏邑县文化局、中峰乡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下,朱亚云个人摄影展在中峰乡集市上正式开展。往来乡邻、各方影友、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欣赏朱亚云镜头中的乡村之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朱亚云的作品《开饭了》《少年中国梦》入选“视觉下的今日中国”摄影展,并在比利时、捷克、毛里求斯三个国家展出;作品《日子》荣获香港第十届摄影艺术展十佳人文摄影作品;作品《木兰曲》入展第五届FIAP(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世界摄影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大展;作品《俺村的希望》《“鸡”祥太平》《童年的梦想》《丰收年》分别入展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第六届、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在朱亚云看来,农村人文摄影是对外界展现现代农村新面貌新风尚的一扇窗口。朱亚云的所有获奖作品均为农村人文摄影题材,因此,在摄影圈子里,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农民摄影师”。

  “摄影的意义就是拍摄美好的事物,再和大家一起分享,让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朱亚云如是说。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