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梁苑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商丘日报》让我与家乡的距离更近

李智信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生于商丘、长在商丘,1983年7月原商丘师专(今商丘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中原油田工作,41个春秋过去,已入花甲之年。虽然一条黄河相隔数百里,但因结缘了《商丘日报》,我并未感到与家乡的距离有多么远。

  2006年春节我回商丘,母亲新逝,除夕祭奠,初一早上于悲伤失落中听到鞭炮阵阵、拜年声声,感怀不已,写下一首古体诗《回乡》,上班后投给了《商丘日报》。不久我再回商丘,偶在一家酒店的厅堂休息阅览报栏,发现一张《商丘日报》副刊的右下角登载了这首诗歌,感觉意外而惊喜,便向服务员索求带走了这张报纸,并一直保存。

  这是我第一次在《商丘日报》发稿,虽篇幅短小,却增添了我对商丘市委机关报的信任与敬意,也感到家乡是那样可爱与可亲。

  回到工作单位,我认真做了两件事:一是继续订阅《商丘日报》,二是再给《商丘日报》副刊投稿。

  我是2005年开始订阅《商丘日报》的,订后一直通过邮局递送,因路途较远,常不能及时收到报纸,还出现丢失现象。后来我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商丘日报》发行部门,他们非常重视,改为一周邮寄一次,这使我每个星期都能按时收到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里面装着散发油墨香的《商丘日报》。那时候我专门制作了“报刊剪贴本”,其中一本就专门剪贴《商丘日报》的精彩文章,至今留存。为此,《商丘日报》记者李岩专门联系采访我,2017年2月24日以《字里行间喜看家乡新颜》为题,报道了我关注家乡、订阅《商丘日报》的故事。

  在离开家乡20多年后,能够经常阅读到《商丘日报》,了解家乡的变化,对我这个游子来说是极好的精神慰藉,真乃何以解乡愁?一报知商丘。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丘日报》有了电子版,且网络传递迅速,我及时关注了《商丘日报》公众号,点开好不兴奋,内容丰富多彩,尽情阅览,这下再不用每周盼收报纸了。我还把喜欢的文化周刊、梁苑版及其他好的文章转发朋友圈、微信群,特别是分享给在油田工作生活及其他所熟悉的商丘籍友人,让大家共同感受家乡之变,品赏故园文化艺术之美。

  如果说坚持订阅《商丘日报》和关注《商丘日报》公众号拉近了我与家乡心灵距离的话,那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投送的稿件被采用,则给自己的文学爱好输送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愉悦了精神世界,提升了个人品位。

  2006年以来,我持续不断地向《商丘日报》副刊投稿,以散文和诗歌为主,内容多写家乡风情、人物和故事,兼有其他,大体分四类:

  一是故园风貌,如《村庄外的白衣寺》《流在血管的故乡》《坑塘之变》《揽春入怀运河情》等,从不同角度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商丘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是母校怀想,如《校园里的芳华》《一张老照片》《母校拾忆》《以德润人的赵老师》等,回忆在商丘求学期间,特别是读大学时的经历,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三是亲人思念,如《爷爷的牛屋》《母亲的坟茔》《老人旧事》《姑母的八十寿辰》《又见断桥》等,抒发自己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之情,更多地倾诉了对母亲的哀悼和追忆。

  四是见闻分享,如《亚拉河的风光》《黑角印象》《点赞普光》《箜篌流韵》等,主要是将自己在外,包括出国的一些见闻书写下来,分享给家乡的读者朋友。

  这些被刊发的拙作,依托“商报融树”,似插上翅膀,得到了更快、更好的传播。

  此外,我还撰写一些杂谈、随笔,被《商丘日报》所采用。如第22届黄河诗会在商丘成功举办后,我有感而写了《时间深处的点点帆影——由第22届黄河诗会说起》,2020年2月21日在文化周刊发表,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阅后说:“写得好,发得也好,为诗歌学会作了贡献!”

  2019年春天,我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参加“奔流文学院”第九期作家研修班,参观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先进事迹展,并有幸与吴金印合影留念,回来撰写了《吴金印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启示》,2019年6月21日《商丘日报》梁苑版头题刊发,并配合影图片,不少读者予以肯定。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原院长、知名学者王增文教授读后感言:“《吴金印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一文,作者的四点感悟深刻,拜读之后,深受启发,深为折服。”

  结缘《商丘日报》的过程中,在致谢发行部门和有关老师给我邮寄报纸的同时,尤让人感动的是编辑老师审编拙作所付出的辛苦及给予的勉励。如2017年7月7日梁苑版头题刊登的散文《岁月经年思乡浓》,初稿5000字,投送后,编辑老师一方面为文中炽烈的思乡与爱家情怀所打动,另一方面则觉篇幅太长,便耐心指导我修改,最后以3000余字予以发出。此文得到许多与我年龄、经历相似的读者,尤其是示范区张阁镇附近的同学、乡亲的关注与共鸣。一位家是张阁、远在非洲石油市场工作的读者阅后说:“我从老家张阁出来已快30年了,作者写出了我的心声,使我更加想念张阁的一草一木!”

  十多年来,我在《商丘日报》已刊发散文(含杂谈、随笔)30余篇、诗歌20多首。这些文字传播后,有助于不少像我一样在外的商丘人了解家乡、增进乡情,更从中感悟到商丘人真诚、宽厚、仁爱、朴实、担当、奉献的“好人”品格。

  值《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写下如上文字,谨表祝贺和感谢,并呈最美好的祝福!

  (作者系商丘市作家协会顾问、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