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9版:报兴篇·携手共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我与《商丘日报》的三段情缘

陈道山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立秋过后的天空一片湿热,热量仿佛没有丝毫减少。为参与“庆祝《商丘日报》创刊40周年”征文活动,我汗流浃背地翻箱倒柜,寻找过往的有关记录。四十年来的往事并不如烟,岁月走过的每一段,记录的文字都留有深深的印记,丝丝缕缕地梳理出我与《商丘日报》的情缘来。

  1986:初识《商丘日报》

  我是1986年8月20日到乡重点初级中学报到注册的,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远离家门求学,但有幸寄宿于一位亲戚(时任乡中心校校长)的办公室,条件自然很好,关键是该办公室还有《商丘报》(1989年1月1日改为《商丘日报》)和《半月谈》等报刊可供学习之余阅读,甚是惬意。这便是我与《商丘日报》的初缘。

  记得当时的《商丘报》是四开四版,黑白套红印刷,每周有二三期,报纸幅面较小,读起来虽不过瘾但感觉墨香很浓,当时的那种感觉是现在读书看报所没有的。还记得《商丘报》的报头是舒同字体,因为以前略知这位“马背书法家”的故事,所以对此记忆深刻。每次读完报,总把报纸按时间先后规规矩矩地放进报夹。就这样不经意间,初中生活结束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也养成了,至今不渝。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学习紧张,但阅报栏自然而然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必至之地,遗憾的是这期间能读上《商丘报》的机会少之又少。

  1996:与《商丘日报》渐行渐近

  1996年6月大学毕业,进入了市区一所中学任教,开始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的身份转变。记得当时所在的办公室有《中国教育报》《中国旅游报》和《商丘日报》三份报纸,习惯是不易改变的,每期报纸必读是家常便饭。加上商丘日报社近在咫尺,工作之余,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为《商丘日报》投稿也成了我的行动,于是便有了诸如《年画市场风光缘何不在?》(1999年3月9日2版)、《旅游,离咱老百姓还有多远?》(1999年3月17日2版)、《旅游,有钱想着花》(1999年4月6日2版)、《不当“名人”》(1999年5月25日1版)等“豆腐块”文章得以发表,同时也有幸结识了报社的张同德、刘少杰、李文台、吴涛等老师,教诲如春风,受惠铭心间。

  2006:《商丘日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2006年6月研究生毕业,进入了省会一所高校任教,表面上看与《商丘日报》的地理距离远了,实际上作为商丘古城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中的一员,倒是与《商丘日报》的心理距离更近了,那种良师益友般的情愫在潜滋暗长。

  限于我的研究选题多是围绕商丘古城展开的,阅读《商丘日报》也成为我选题或深化细化选题的信息源之一,加之我一贯秉持“学术研究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我玩味,一定要让身边的大众知晓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商丘日报》作为大众媒体,承载着反映舆论民情、记录社会发展的重任,更利于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遂成了我的一些有关商丘古城研究的拙论或学术见解发表的权威平台。

  犹记得,2008年3月8日我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商丘古城研究的内容打包寄给了李传申老师,李老师审阅后又将这些内容推荐给戴文杰老师,于是便有了《商丘古城“申遗”之路展望》(2008年3月16日1版)、《商丘古城 魅力无穷》(2008年7月27日1版)、《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2008年12月28日1版)、《商丘:中国旅游活动的发祥地》(2009年11月25日7版)等个人见解或学术观点的发表。此后,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再论商丘古城“申遗”》(2010年9月10日B1版)、《商丘旅游发展应紧抓四项战略》(2011年2月18日A3版)、《澄清“商丘古城”概念》(2011年1月20日A3版)、《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文化意境》(2011年3月25日B1版)、《白云禅寺“铁锅槐”文化意蕴考》(2011年4月22日B1版)、《中国历史上的“商丘标准”》(2011年8月5日B1版)等理论探讨或实践建议的文章也得以发表。

  近几年,围绕商丘古城申遗,我开始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行深挖深掘,其间结识了蔡明慧老师,一位非常敬业专业的老师,她有时会为一个段落或一个准确词汇的表达沟通若干遍。在蔡老师的指导下,《对商丘古城申遗的认知与思考》(2022年8月19日5版)、《商丘古城:“龟象”城池的典范之作》(2022年12月2日5版)、《商丘古城:“龟象”城池的文化溯源》(2022年12月26日5版)、《商丘古城申遗的回顾与展望》(2023年7月14日5版)、《归德府城墙进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024年6月21日6版)、《商丘与南京纵跨350余年的地名情缘》(2024年7月12日6版)等拙作得以刊发。

  非结语的结语

  40年栉风沐雨,40年岁月如歌,《商丘日报》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倾听群众心声,讲述百姓故事,见证了商宋大地的沧桑巨变,记录了商丘儿女的奋斗足迹。

  峥嵘岁月皆为过往,心之所向就是未来。真爱,不止于言,更在于行,成就一项伟大事业需要若干代人的薪火相传、前仆后继,唯愿《商丘日报》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放眼未来,面向世界,在时空流变中不负重托、不负韶华、不负梦想,丹心一片照汗青。

  (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