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诞生不久。当时我伯父刘家祥正是宁陵刘腾龙笔庄第四代传人,掌管着笔庄的制作和销售,我父亲刘家骥和叔父刘家庆也参与经营。
据我伯父刘家祥讲述,我们刘家制笔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西汉末年的刘邦后裔刘彦。发展到唐宋以来,刘氏毛笔便享誉全国。我家的祖籍是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该村在全国制笔业享有“南湖北刘”的美誉。刘腾龙是刘氏制笔六十二代传人。公元1858年,为避兵祸,刘腾龙携全家从京城移居归德府(今商丘)宁陵县城,以制笔为业,开庄设店,立号为“刘腾龙笔庄”,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从此,刘腾龙笔庄立足宁陵,在归德一府八县广为销售,并辐射苏、鲁、豫、皖各地。
1955年,全县工商业改造,刘腾龙笔庄被合并到宁陵县商业服务公司,刘家三兄弟仍以制笔为主。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写工具的更替,毛笔滞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迫于生计,1962年冬,我们举家迁回了祖籍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仍从事制笔祖业。
在汝阳刘村生活时,由于耳濡目染,再加上学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我便跟伯父刘家祥学制毛笔。我全心投入,勤学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掌握了毛笔的制作技艺,1980年在家里开了一个小作坊,领着爱人陈桂芬和儿子刘应璋制作毛笔。当时毛笔销售是个难题,我以宁陵为根基,在商丘周边四处奔波,推销自己制作的毛笔。师范、中专学校均开设书法课和美术课,毛笔需求量很大。后来,我不断扩大市场,足迹遍及苏、鲁、豫、皖。
我心中一直有个解不开的情结:“世业守不失”,我要重返宁陵恢复“刘腾龙笔庄”。时间转眼到了2008年,国内外媒体聚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毛笔绘就山河壮阔的画卷一幕,令我深受震撼。作为刘家的一员,我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埋没了。于是,心动的我立即行动了,很快在宁陵县工商局申办了“刘腾龙笔庄”执照,并将“刘腾龙”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商标。
2009年3月25日,“百年老店”刘腾龙笔庄重归葛天故里,在宁陵挂牌恢复。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眼见“刘腾龙”的大匾被稳稳当当地挂上门头。作为刘腾龙的五世孙,能在近花甲之年夙愿得偿,我忍不住胸中澎湃,思绪万千……
我有一子两女,为了让传统制笔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我让他们都跟着我学习制笔。后来,我动员儿媳和女婿们也加入了毛笔制作行业。儿子刘应璋16岁开始学习制笔,在制笔行业中摸爬滚打31个春秋,2020年6月,他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商丘“省级制笔工艺大师”第一人。
我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分别叫恩杞、恩来、恩慧。当初给他们起名的想法,是祖先给刘家留下了一门吃饭的手艺,刘家人所吃所用都是祖上的恩惠,所以,自己深怀感恩之心,无论自己吃千番苦、作万般难,也要将刘氏制笔发扬光大。
我现在年逾七旬,技艺传承成了心里的头等大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一个老字号,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传承,总要有人做出牺牲,勇于担当。长孙刘恩杞大学毕业后,本已应聘到一家媒体单位上班。念及刘氏笔业的传承,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刘腾龙笔庄学习制笔,正式成为刘腾龙笔庄第七代传人。
按照制笔业内的要求,学习制笔最好从小抓起,十多岁的孩子便要苦练“童子功”,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敏锐度,最终才能练成“制笔手”,那时候十个手指就会非常敏捷,又能密切配合。两年前,我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次孙刘恩来从14岁起开始学习制笔技术,让他将来挑起笔庄传承的重任。我不但要手把手教给他制笔的技能,还要谆谆教导他“制笔做事先做人”,立德才能树人啊!
刘腾龙笔庄传承已七代,历时一百六十多载春秋。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写就的,不但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一个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