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支毛笔写春秋

口述:刘兰亭 整理:闫占廷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生于1951年,正值新中国诞生不久。当时我伯父刘家祥正是宁陵刘腾龙笔庄第四代传人,掌管着笔庄的制作和销售,我父亲刘家骥和叔父刘家庆也参与经营。

  据我伯父刘家祥讲述,我们刘家制笔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西汉末年的刘邦后裔刘彦。发展到唐宋以来,刘氏毛笔便享誉全国。我家的祖籍是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该村在全国制笔业享有“南湖北刘”的美誉。刘腾龙是刘氏制笔六十二代传人。公元1858年,为避兵祸,刘腾龙携全家从京城移居归德府(今商丘)宁陵县城,以制笔为业,开庄设店,立号为“刘腾龙笔庄”,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从此,刘腾龙笔庄立足宁陵,在归德一府八县广为销售,并辐射苏、鲁、豫、皖各地。

  1955年,全县工商业改造,刘腾龙笔庄被合并到宁陵县商业服务公司,刘家三兄弟仍以制笔为主。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写工具的更替,毛笔滞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迫于生计,1962年冬,我们举家迁回了祖籍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仍从事制笔祖业。

  在汝阳刘村生活时,由于耳濡目染,再加上学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我便跟伯父刘家祥学制毛笔。我全心投入,勤学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掌握了毛笔的制作技艺,1980年在家里开了一个小作坊,领着爱人陈桂芬和儿子刘应璋制作毛笔。当时毛笔销售是个难题,我以宁陵为根基,在商丘周边四处奔波,推销自己制作的毛笔。师范、中专学校均开设书法课和美术课,毛笔需求量很大。后来,我不断扩大市场,足迹遍及苏、鲁、豫、皖。

  我心中一直有个解不开的情结:“世业守不失”,我要重返宁陵恢复“刘腾龙笔庄”。时间转眼到了2008年,国内外媒体聚焦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毛笔绘就山河壮阔的画卷一幕,令我深受震撼。作为刘家的一员,我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埋没了。于是,心动的我立即行动了,很快在宁陵县工商局申办了“刘腾龙笔庄”执照,并将“刘腾龙”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商标。

  2009年3月25日,“百年老店”刘腾龙笔庄重归葛天故里,在宁陵挂牌恢复。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眼见“刘腾龙”的大匾被稳稳当当地挂上门头。作为刘腾龙的五世孙,能在近花甲之年夙愿得偿,我忍不住胸中澎湃,思绪万千……

  我有一子两女,为了让传统制笔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我让他们都跟着我学习制笔。后来,我动员儿媳和女婿们也加入了毛笔制作行业。儿子刘应璋16岁开始学习制笔,在制笔行业中摸爬滚打31个春秋,2020年6月,他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商丘“省级制笔工艺大师”第一人。

  我有两个孙子、一个孙女,分别叫恩杞、恩来、恩慧。当初给他们起名的想法,是祖先给刘家留下了一门吃饭的手艺,刘家人所吃所用都是祖上的恩惠,所以,自己深怀感恩之心,无论自己吃千番苦、作万般难,也要将刘氏制笔发扬光大。

  我现在年逾七旬,技艺传承成了心里的头等大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一个老字号,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传承,总要有人做出牺牲,勇于担当。长孙刘恩杞大学毕业后,本已应聘到一家媒体单位上班。念及刘氏笔业的传承,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刘腾龙笔庄学习制笔,正式成为刘腾龙笔庄第七代传人。

  按照制笔业内的要求,学习制笔最好从小抓起,十多岁的孩子便要苦练“童子功”,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敏锐度,最终才能练成“制笔手”,那时候十个手指就会非常敏捷,又能密切配合。两年前,我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次孙刘恩来从14岁起开始学习制笔技术,让他将来挑起笔庄传承的重任。我不但要手把手教给他制笔的技能,还要谆谆教导他“制笔做事先做人”,立德才能树人啊!

  刘腾龙笔庄传承已七代,历时一百六十多载春秋。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写就的,不但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一个社会的演变。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