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风光出生于虞城县黄冢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工作之余,他爱好写作。如今,他已敲出了7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陆续在全国报纸、杂志刊发。而且,还自费出版两部作品集。
学生时代的焦风光就羡慕记者这一职业。读大学时,他选择的专业就是新闻系。后来阴差阳错,“记者梦”没有实现。虽然梦想折翼,但他用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观察事物,从来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我这‘编外记者’是朋友给起的‘雅号’,也不是不务正业,而是看见好新闻走不动!”焦风光如是说。
2019年春节期间,焦风光的二哥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大雪突降,车窗忘关,开会中好心人六次发短信提醒我,返回车时发现车窗被人用雨伞遮挡。”善于捕捉新闻点的焦风光感觉这是一个“暖新闻”,立即给大河报记者联系。
该报连发两篇深度报道。“雪中送伞”的这名好心人找到后,被阿里巴巴授予“天天正能量奖”。这篇带有温度的新闻后被新华社采用。
双脚沾满泥土,作品才接地气。这些年来,焦风光采写的《茂林老汉的电费单》《孟庄村的乡村联谊会》《两代人的账本》《村民晒古董,畅谈新生活》《“大忽悠”失业记》《小村评“景点”满满的都是乡愁》等一批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接地气的作品跃然纸上。
为挖掘更多新闻,焦风光曾和文友一起驱车几百公里到濮阳市西辛庄采访李连成,撰写了《对话“村官”榜样李连成》一稿;曾悄悄跑到宾馆,采访电影《李学生》主演宋禹,撰写了通讯《宋禹印象》;曾坐在“感动中国人物”卢文建简陋的家中挖掘亮点,撰写了《盲人教师卢文建:学生是我夜空里的星》……
如今,焦风光采写的百余篇新闻通讯见诸报端。部分作品还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河南省新闻奖。“这些作品也帮我圆了‘记者梦’。”说话间,焦风光眉宇间洋溢着自豪。
多才多艺,是朋友对焦风光的评价。“爱好广泛,但略知皮毛,都不精通。”焦风光谦虚地说。
面对真善美及时讴歌点赞,直击假恶丑敢于亮剑发声。这是焦风光的性格,也是他的文风。在他出版的杂文集《风声》里,记者看到了很多辣味十足的评论:《明星当众爆粗口,谁给的底气?》《查一查“内部规定”背后的猫腻》《部长督查遇尴尬让法律蒙羞》……这些评论如投枪匕首,一针见血。
截至目前,焦风光已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评论400多篇,其中在报纸一版和头题发表40多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30余篇。因此,他多次被评为“商丘市十佳好网民”,市委网信办为其颁发“焦风光好网民工作室”奖牌。
焦风光说,说起写作不得不提到父亲。“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读者’。二年前父亲因病离世,杂文集《风声》也是我留给父亲余生,让他最欣慰的礼物。”
近年来,除了创作文学作品,焦风光还写了十多首歌曲,其中八首歌曲被拍成MV。如《商丘市政之歌》《商丘》《乡愁》《山河万象新》《虞城之恋》等。
焦风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以笔为喉,为家乡放歌。在他的影响下,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读大学的儿子也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这些歌曲里,几首是我写词儿子唱。能为宣传家乡,推介家乡尽一份微薄之力,也是我们‘父子组合’的初衷。”焦风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焦风光的笔记本电脑键盘手腕搁置的地方留下两处被汗水明显浸泡的痕迹。这是青春奋斗的见证,也是汗水凝结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