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诈骗“通道”。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开始蔓延,一条短信、一个电话,钱可能就没了;欠费了、退税了、被通缉了……电信网络诈骗的骗术五花八门。近日,记者整理了常见的5类诈骗手段。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主要针对25岁—55岁的群体。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告知被害人涉嫌洗钱或涉嫌其他犯罪,要求被害人转账销案,之后提供所谓“安全账户”,要求被害人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网络交友诈骗:主要针对在互联网上主动搜索交友软件或在平台寻求交友对象的群体。诈骗分子通过网络伪装自己高富帅、白富美的形象发布交友信息,结交异性朋友。在关系稳定后,诈骗分子怂恿被害人在他们自制的平台进行投资,并通过后台操作让被害人小赚几笔。随后诈骗分子谎称掌握网站漏洞,诱导被害人加大投资。最后当被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无法提现,诈骗分子以“解除冻结”“升级会员”等方式诱导继续加大投资,被害人如拒绝就会发现已被诈骗分子拉黑,从而实现诈骗。
冒充客服退款从而进行诈骗:主要针对于20岁—35岁、网购较多缺乏核验意识并且不了解退换货规范流程或途径的青年网络群体。诈骗分子联系被害人,谎称是某购物网站、网络店铺或快递物流的客服,在详细说出受害人的个人订单信息后,以能给被害人退款、理赔、退税等为由,要求被害人点击钓鱼链接、微信公众号或者扫描二维码等手段,诱骗其转账。
兼职刷单类诈骗:主要针对18岁—35岁日常有空闲时间,想要通过寻找兼职赚钱的青年群体。诈骗分子在各种QQ群、微信群、招聘网站或短信中发布兼职信息,声称招募网络兼职刷单,以高额佣金为诱饵吸引被害人上钩,要求被害人刷单。第一次小额的返利佣金往往会兑现,待被害人刷单金额较大时,就会以系统卡单、错误等理由不予退还本金,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贷款类诈骗:主要针对18岁—35岁有贷款需求,想要快速获取贷款额度并且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取贷款,缺乏对对方身份核验意识的学生、务工人员等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群体。诈骗分子往往以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为噱头,引诱被害人登录或者下载虚假贷款网站或APP,然后仿冒正规贷款平台流程,要求被害人填写个人信息,最后再以缴纳手续费、保证金为由,骗取被害人转账汇款。
针对以上的五种诈骗行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安装“国家反诈中心”或“全民反诈”两个应用软件进行预防诈骗,或者关注公众号从而终结诈骗,也可以关注96110全国统一官方反诈热线。
记者温馨提醒,尽管诈骗分子作案手段变化多端,但都是利用被害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轻信麻痹之际实施犯罪。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就能有效避免绝大多数的上当受骗,守住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