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商丘“圣人文化圈”现象初探

万克才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翻开中国史册,商丘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页。“归云送春和,繁星丽云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璀璨的文化在商丘汇集,高辛氏帝喾、遂人氏、王亥、成汤、伊尹、孔子、老子、庄子、墨子、惠子、文子等圣人名贤辈出,灿若繁星。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上述这些圣人先贤都是诞生在以商丘为中心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区域。迄今为止,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古朴的阏伯台上,我们思接千古,是遂人氏钻木取火,才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睢阳区高辛镇的帝喾陵并不高大,可长眠于此的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他观察自然天象,总结物候变化规律,制订四时季令,指导人类按照季令从事农牧业活动,推动农耕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商丘之所以为商,是王亥训牛发明了牛车,用牛车载着过剩的物品,以物易物,促进社会进入了商业文明的时代。成汤灭夏建立了商朝,被史学家称为“商汤革命”,其“顺乎天应乎人”的主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说到商朝,必然要说伊尹,他是商的开国元勋,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念,为历代政治家乐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丘更是圣贤云集,特别是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众星闪耀。孔子虽然生在鲁国,可他的祖籍是宋国栗邑,讲学和游历的足迹也曾遍布商丘;他是天纵之圣、万世师表,倡导“仁、智、礼、义、信”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据可靠的说法,老子李耳是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传世名作《道德经》,其核心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庄子墓坐落在民权县黄河故道旁,槐荫遮蔽,野花星散,让人们更多地想起庄周梦蝶的情景;他的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笔法恣意汪洋、引人入胜,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最好的朋友惠子,也是商丘人,是名家的开山鼻祖,他和庄子在濠梁之上有个著名的“子非鱼”之辨,证明了惠子的诡辩之才和合纵抗秦的领袖地位。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科学方面创立了宇宙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一整套科学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学家,被后世称为“科圣”。文子也是民权人,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著有《文子》一书,被称为黄老学之祖,他大智若愚,善于从事物露出倪端之时判断出事物发展规律,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为师,授范蠡七计,范蠡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因为他品行正直,酷爱山水,而不肯主动游说,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商丘,无名山大川,为何圣人辈出、群贤云集?像孔子、老子、庄子等万世大家,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和商丘联系了起来,让他们所创立和代表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并至今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商丘的农耕文明兴盛。商丘一带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先民们聚集于此,耕耘稼穑,使商丘早于其他地方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物阜民丰,交通方便,于是有了王亥驾牛车开展的商业活动;粮食蔬菜充足,人们“食不厌精”,这样伊尹就有基础从厨师成长为宰相;蒸熟的粟米吃不完,放在树洞里,时间久了,酝酿出一些琼浆,于是有杜康造酒的传说。同时,商丘科技起步也很早,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富民安,丰富的物质基础必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诉求,人们有时间来观察自然和研究政治、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圣人思想氛围也渐渐形成。

  二是商丘是夏商周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区域。从帝喾到成汤,华夏文明在这里较早地产生,仓颉造字的传说也说明商丘的文化沉淀厚重,一部分人有基础有条件成为有闲阶层而从事学术活动。周灭商以后,把商的后裔贵族封到宋国作为祭祀封地,这部分人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民众习惯于接受教育,私学现象比较普遍,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宋襄公帮齐公子复国后,代齐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被称为“礼仪之邦”。宋国能在春秋战国期间坚守829年,繁荣昌盛的商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庄子、墨子、惠子等圣人的思想也是重要原因。

  三是商丘处在思潮交流碰撞的交汇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相互争霸,社会矛盾激烈,各诸侯国竞相招贤纳士,运用各种学说为本国服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一个宽松环境。一批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活跃于社会,周游各国,对社会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影响,推荐自己的政治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数得上名字的一共189家、4324篇,也有说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繁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商丘正处于当时各诸侯国中心区域,各种学术思想必然会在这里交集。

  面对先祖圣贤,我们仅有敬仰和自豪远远不够。“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作为商丘人,我们要珍惜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认真研究挖掘,把地上的、地下的和文字的、口头的资源,变成可见的、有形的精神财富,重要的要古为今用,把“圣人文化圈”打造成商丘的文化符号,将商丘建成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圣地,让更多的孩子通过了解商丘而建树起文化自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