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祐尚未安,纯仁得解忧未归。贤弟计安,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足下或未能发得书,请贤弟写书相报相报。请多著工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宅眷贤弟各计安: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孙先生、蔡十四,见希致垦。为他在官邸,不欲发书,悉之悉之!时请惠字以慰,倾企倾企!儿子亦渐安。某上。
以上两封书信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给宁陵朱氏异父兄弟的两封家书,收录在《范文正公全集·尺牍·卷上》中,见证了范仲淹和商丘的不解情缘。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而且在这里娶妻生子、置产葬母,将家安于宁陵,与异父朱氏兄弟亲情可鉴,他成为寓居宁陵的乡贤而被奉祀于乡贤祠。此间,范仲淹在外做官从政,但与宁陵朱氏兄弟家书不断。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范仲淹的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而且能遵从父亲舍财济世之风,他的后代子孙在朝为官的绵延不绝,令人叹服。那么范仲淹是如何教育家人的呢?他家庭兴旺的秘密又是什么呢?从这两封书信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
第一,注重亲情,家和万事兴。从第一封家书“贤弟计安,请宽心将息”看,这封家书是范仲淹写给宁陵朱氏兄弟的回信。首先给朱氏兄弟通报了一下两子纯祐、纯仁的生活情况,长子纯祐虽然身体有病还未痊愈,次子纯仁尚“得解忧未归”,但这些请朱氏贤弟都不要担心,“宽心将息”。因为纯祐、纯仁自小就在宁陵生活,是由宁陵朱氏兄弟抚养成长的,他们与朱氏族人感情深厚,在朱氏给范仲淹的信中肯定询问了两人的近况,所以范仲淹才回复有此说法。从范仲淹的家书中可以看出,他注重家庭和睦,只有关爱亲人,人生才能走得顺心,家庭才能长久兴旺。
第二,安贫乐道,修身业能成。范仲淹虽在仕途位高权显,但他勤俭节约,告诫家人要注重修身养性。在第一封家书中他告诉宁陵朱氏兄弟,生活清贫些不要紧,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吃的虽然不是太好,但这是士人之常态,省去那些不必要的开支即可。并体贴地说,您若要没时间写信,就请贤弟来写回复之信,报一下宁陵朱氏族人的近况。并希望朱氏兄弟多著理疗之事健身养生,多看道佛之书修身养性,看见长寿且健康者,问其原因和方法,肯定会有所收获和裨益的。范仲淹长子纯祐年少多病,他说:“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汨其志哉!”因而告诫朱氏兄弟要爱惜身体、远离疾病,方能为国效力、为家操持。
第三,慎重接物,廉俭传清风。范仲淹居官清廉,对兄弟、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第二封家书内容除开头问候语与结尾的期盼外,有两项重点,值得深思。其一,“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北宋京师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范仲淹同母异父朱氏兄弟居于宁陵,距京师较近,来往百十里较为方便。或争利于市,或争名于朝,这里是最佳的理想去处。也有可能想利用范仲淹名望活动于官场或社会,以获得某些好处。为了防患于未然,范仲淹严格地约束朱氏眷属,劝诫他们少去京师,“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见利虽然是福,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福兮祸所伏”,祸潜伏在福里,福祸相依,祸福转化,这时范仲淹熟悉的辩证法的客观规律,所以他特别强调“见利思患”的道理。这是他从切实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也是人生处世的至理名言。其二,怎样才能“思患免祸”呢?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集中在一点,就是“忍穷”。其实,范仲淹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一点,以穷为乐,以苦为乐,心忧天下,砺炼自己。也正因此,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中,无论是皇太后、皇帝、执政20多年的权相、皇上宠爱的内侍都监,他都敢反对和质问,都敢揭露和参奏,因为一身正气、清白做人,所以才能“屡经风波……故能免祸”。什么谗言诋毁,什么陷害贬官,他都泰然处之,经历四进四黜,再加一次降官,依然我守我道。
好的家风,渗透到家族每位成员的骨血中,成为他们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好的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文明的延续,更是一个家庭兴旺的秘密,是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