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睢县孙聚寨乡滑楼说起——

滑姓与滑国的兴衰

徐永峰 徐泽源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睢县孙聚寨乡政府东北6.5公里处有一个滑楼村,村内居有滑、郇多姓。据《睢县地名志》载:“明永乐时,有滑成文、成章兄弟由巩县避兵东迁。弟成章流落太康县西北滑庄;兄成文落户于此。后致富建楼,故名。”

  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找不到滑姓。那么,滑姓的出处何在呢?其实,滑姓可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起源最早的姓。

  据田海英编著《认姓归宗》一书介绍:“滑姓,出之姬姓。”(姬姓为黄帝之姓,是周朝的国姓)当时,周朝封同姓诸侯于滑邑(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之缑氏城),称为滑伯。后来,滑国被晋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滑”为氏。

  另据《中原古国考》一书介绍:“滑国,为西周初封之诸侯国,姬姓,伯爵。初封于河南省滑县滑台,今遗迹犹存。后为卫国侵遇,遂徙都于费丘(今河南省偃师市之缑氏城)。《左氏春秋》曾在滑国灭亡前多次提及滑国,但都是作为参战国、会盟国提一下而已。

  再据《滑县志》载:“商汤(成汤)以伊尹为相,灭昆吾国,滑国归商。”(由此可知:滑地的存在早矣!)约公元前1000年,西周康叔执政,封周公第八子伯爵为滑伯,居滑城;是时以土筑垒,始建滑台(今滑县旧县城西北隅滑师院内)。

  孰不知在《睢州志》中记载亦有“滑亭”。《春秋传·庄公二年》有“次滑”,即其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滑亭在(睢)州西北”。杜预曰:“襄邑西北有滑亭、又有孟亭(极有可能是盂亭)”。根据学者研究,“亭”在古代多指诸侯国之都所在地。

  据《辞海》介绍:“滑,古国名,姓氏,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又称费滑。”很显然:《睢州志》中记载滑亭的出现,似乎与上述观点有相碰撞之处。

  据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十四黠韵》载:“黄帝庶子箴姓,封滑。”宋代罗泌著《路史·后记五》曰:“箴、济及滑,箴姓分也。”由此可知,滑地应为黄帝庶子箴姓支族所封的方国,分封年代当在商朝早期。

  滑国为伯爵。按《汉书·地理志》释:“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目前,我们参照上述规制,不难想象出当时滑国的管辖范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原古国考》颠倒了古滑国的发展顺序。《滑县志》忽视了睢州“古滑地”的存在。《认祖归宗》更是缺乏对滑国历史发源地的了解。其实,最古老的滑国发源地既不是今河南省滑县滑台,也不属于河南省偃师市的缑氏县,其发祥地就在今睢县境内。关于古滑亭(国)的地望,有学者认为:“应以今睢县的蓼堤镇为中心点,分别向外扩展范围约35公里。”

  古老的滑国是怎样走向衰败的呢?其原因是“商汤灭夏,滑地归商”。滑国的青壮子民从此被商汤编入了商汤军队序列,跟随商汤南征北战。伴随着夏朝彻底灭亡,商朝将都城定在了朝歌(河南省淇县)。为了巩固商朝的统治,预防被招降者反水,商朝就把从滑国征服的队伍与它处征兵一样,安置在了朝歌附近,便于监视。这些人怀念古土,在此地筑垒望之,并称之为“滑台”,这也是古人迁徙“人走名随”的普遍现象。后来,周武王灭商,这支滑国子民又被迫跟随周武王的军队迁徙到费丘(今河南省偃师市之缑氏城)。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死,日益强大的秦国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出兵,趁郑国治丧期间拟偷袭郑国。第二年春天,当大兵逼至郑国毗邻滑国北部的紧急关口,恰被到洛邑贩牛的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见秦兵压境,郑国毫不知晓而没准备,便急中生智,赶着十二头牛到秦军前,自称郑使犒劳远道而来的秦军将士。同时,弦高私下派人飞奔回郑通知郑国的君臣。秦军见郑国早有准备,知偷袭无功,便回手灭了滑国,收兵西去了。

  秦军在回国途中,路经函崤谷,遭晋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滑国也归入晋国之手。公元前504年,郑军伐周之冯、滑、胥靡,滑又论为郑邑。

  另据清秦嘉谟辑《世本》载:“滑氏,滑国后,秦灭滑后仍居滑地,周同姓国也。为晋国所灭。滑伯氏,滑国之后。”当时,滑国的子民们面临着春秋战国混乱的局势,他们不得不四处逃亡,以国为姓。

  中国人自古就有非常浓厚的宗族观念。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宗族的旗帜、象征。人们在初次见面时都免不了要问一句:“您贵姓?”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在人类文明史上,姓名一直都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一个最重要的识别符号。“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姓氏的重视和对先祖的追思,中华民族自古就数典不忘祖。

  目前:睢县滑楼的滑氏是否属后迁至此,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证。即便是又从巩义迁徙至此,其祖根也与睢县血脉相连,因为这里曾是古老滑国的所在地,有滑国后裔在此繁衍生息也是必然现象。

商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商丘日报社和商丘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商丘网—京九晚报、商丘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商丘网联系。

※ 联系电话:0370—2628098

版权所有 ©2022 商丘网 sqrb.com.com 豫ICP备05019403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