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弟兄五人,他排行第五,老辈人叫他小五,我们叫他五爷。
他出生于万般苦难的20世纪30年代,苛捐杂税和连年的战争让生活最底层的农民苦不堪言,庄稼歉收更是让穷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小时候的他缺衣少粮,靠父亲借谷糠和棉籽维持全家生计。冬天尤其难过,寒冷和饥饿伴随了他的整个童年。饿狠了就跟着母亲出去讨饭,有一次还被马庄地主家的狗咬了一口。他在3岁时被送到尤楼一个没有儿子的老亲戚家做了养子。老两口对这个养子态度不一样,养父非常疼爱,养母不怎么待见,有时就跑回老家,老爷爷用柳棍把他赶回新家。后来慢慢长大了,他心里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有脱离家庭的念头。永城解放的那一年,解放军招收新兵,他便跟着苏暗楼一个大人去裴桥区公所报名。这时他15岁,长得没有一支步枪高。家里大人觉得孩子太小,就不想让他去参军,为了能吃饱穿暖,他执意去当兵,死磨硬缠带兵连长,最后他就成了我村第一个参加解放军的孩子兵,参军时连长给起了大名叫苏明伦。他参加的部队是华东14旅3团警通连,搞电话通信。1950年部队整编为华东军区第5师,1951年冬踏上抗美援朝战场。
抗美援朝战场是极其艰苦的。当通信兵,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夜间行动都是极其危险的。他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是去了解地形和百姓情况,走到一户人家,门关着,用手推门,当时零下近四十度,手冻得粘在铜锁上,用嘴哈气时,舌头也冻得粘在铜锁上,猛地一抬头,舌尖血流不止,赶紧跑回部队,教导员抓一把雪塞进嘴里,血止住了,于是就继续执行任务。有一次,他要到团部送信,天黑,还下着小雪,又是山路,就顺着山沟滑着走,到了一座小桥下,就听“哇啦”一声,他的脚踏到敌人脚上了,双方很紧张,都没法开枪,桥下抓扯了几分钟,紧急时刻,桥上暗中保护他的一个战士开了枪,敌人慌慌张张跑出桥洞,开始开枪还击,乱枪之后,与护送他的战友一起把信送到团部。夜晚送信最可怕的是碰到狼和老虎,单个狼不可怕,怕的是群狼,虽然狼最怕火,可是怕敌机轰炸,志愿军都不允许点火。有一次为了躲狼,他就爬上一棵大树,骑在树杈上,过了一段时间,棉裤冻在树杈上,身子不能动,慢慢冰冻被身体暖化了,狼也跑了,就下树,天明才到了团部,也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执行任务时,刚走到一座正在抢修的大桥时,突然来了3架美国战机,敌机猛烈往下投炸弹、乱扫射,他和修桥的战士们紧急躲避。大家都往防空洞方向跑,他跟着往山上跑,敌机轰炸的一块大石头砸在他左腿关节上,肿疼了好长一段时间,当时年轻,继续战斗,上了年纪,他就落下了走路不便的后遗症。朝鲜停战协议签订,1954年3月他随志愿军部队胜利回到祖国,受到热烈欢迎。1955年到沈阳第十九军官学校学习,后到浙江25军校学习,1957年转业到潢川县,任县国营拖拉机站机耕队队长,1965年调回永城县民政科工作。
他调回永城县民政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民政档案里找到他大哥革命烈士的证书,证明家是革命家庭。他大哥是我村第一个读书人,第一个中共地下党员,也是第一个烈士,不过证明烈士的过程非常漫长。因为他大哥被害的那一年,皖北军区追认为革命烈士,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证书没有及时送到家里。全国解放后,很多像他大哥一样的人很快被确认为烈士,但是没有他大哥名字。1956年,县里又对烈士进行全面普查登记,还是没有他大哥的名字。他大哥上过新四军抗大四分校,也做过保长,身份有些复杂,于是他大哥的事情成了悬案。1965年,他从潢川调回永城,利用在民政科的便利条件,千搜万寻,才在一大堆民政档案里找到那本发黄的有些残破的烈士证书。于是,在他大哥牺牲多年后,革命烈士的身份终被确认,这里,他功不可没。在那个重出身的年代,谁家有烈士,就是革命家庭,孩子们当兵、上大学就有优势;反过来,谁家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家庭,对家族发展就太不利了。所以,这也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件大事。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续修家谱。刚上学时发现,班级几十个小学生,光姓苏的就有一多半,要起个学名,必须按照辈分起。“忠信传心法文明世永昌”是苏氏宗谱里26世到35世合祖派字,我们班里“文明世永昌”五辈都有。怎么知道辈分,这要查查家谱了。家谱与国史、地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永城苏氏合祖曾修《苏氏宗谱》四卷,让后人知道,永城苏氏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东高唐经太丘到达马桥包河岸定居,生息几十代人,繁衍万千之众。60余年后,他与苏门几十名人一起议再续谱,于是成立组织、广泛宣传、收集资料、撰写家谱、编委审稿,最终于1999年元旦《苏氏宗谱》五编完成,付印分发。修谱续谱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资金,追根溯源,功莫大焉。由五编宗谱可知,家祖29世(民国25年《苏氏宗谱》苏习荣)从苏暗楼二门分居东苏小庙,已历七代百年,男丁近百人。水有源,树有根。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他做的第三件大事是刻石立碑。也是小时候,出了村子就能看见一堆堆的坟茔,白天跟着大人还好点,晚上是绝对不敢出门的,当时心里很是害怕。大人就对我们说,不要害怕,那里的坟茔埋的都是先人,他们会保佑后人的。那么多坟墓,哪一个是自己先人呢?对于殡葬先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如何解决,他就和多数子孙一样,自己出钱出力在老家祖坟立了三块石碑。第一块是立居始祖苏习荣的石碑,这是为他曾祖父立的碑;第二块是继居二祖苏敬忠的石碑,这是为他祖父立的碑;第三块是承居三祖苏文照的石碑,这是为他父亲立的碑。每块墓碑的正面标明墓中先人的名讳、长长的子孙名字都被列为立碑人,背面刻有“恩泽子孙”字样。勒碑作记,敬宗尊祖,虽则代远情疏,亦可报本追远。
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参加解放军的人,也是第一个参加工作的人。特殊年代,因为老家人都穷得够呛,他就一个一个、一家一家地去帮助。一辈子怜寒恤贫,全村人没有一家不被他关照的,没有一人不被他关怀的,所以大家都很感激他,心底念叨他,以至于他过世的时候,灵棚前磕头的孝子孝孙一波又一波,白花花的送葬队伍长达半里地。我也送了五爷最后一程,时至如今,我也非常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