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旨在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意见》着重强调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仍落后于城市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以政府主导进行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医疗服务可及与公平的同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仍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有些地区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严重不足,而有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却相对过剩,导致农村居民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很难享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此外,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限制,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区域的村民想要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人才流失与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与薪酬水平无法与城市地区相提并论,导致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通常规模较小,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较弱,缺乏与大城市医院相媲美的职业发展机会,高学历的专业医务人才优先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职业晋升机会,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医务人员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年龄结构老化、服务能力不强。
第三,农村居民普遍存在对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不重视的心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村民往往因担心医疗费用过高而不及时就医,选择忍受疾病或寻求廉价的治疗方法,医疗经济负担成为他们忽视健康的主要障碍,也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
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和改革,以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保障每位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
首先,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的医疗设施水平,确保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同时,还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优化农村卫生资源的配置。
其次,引进和培养专业医务人员。农村地区医务人员的短缺是制约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地区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增强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农村地区居民对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忽视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卫生健康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优化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政府、社会组织、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等各方应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和优化,让每个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必定能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幸福感的“健康中国”,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健康中国”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